当前位置: 协会首页 > 文化教育 > 茶史茶事 >

饮茶习俗的发展与传播

时间:2015-04-16 16:37 作者:海峡茶业 点击:
0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所以,最懂得饮茶的真趣。“客来时,饮杯茶,能增进情谊;口干时,饮杯茶,能润喉生津;疲劳时,饮杯茶,能舒筋消累;空暇时,饮杯茶,能耳鼻生香;心烦时,饮杯茶,能静心清神;滞食时,饮杯茶,能消食去腻。”“以茶待客”,“用茶代酒”,历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礼俗。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兄弟民族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风俗各异,因此,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方法多种多样,不过,把饮茶看作是一种养性健身的手段和促进人际关系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

 

    饮茶始于我国,并以其超凡的生命力,发展、传播、普及于全世界。

 

    唐代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相传,远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期,我们的祖先在从事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已经发现茶及其药用价值,嗣后由药用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

 

    茶,不仅满足人体的生理与健康、健美的需要,而且还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媒介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美好享受。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等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了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品茶技艺等茶文化体系。

 

    早在原始社会,茶已进入人类生活。古代茶的发现,是起因于它对人体的解毒治病作用引起人们关注而作为药用的。茶的药用又是人类从直接含嚼茶树新鲜枝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的快感开始的。久之,潜移默化,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所以,在追溯饮茶习俗的发展与传播历史时,茶的含嚼阶段,应该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人们逐渐改变生嚼茶叶的习惯,进而将茶叶盛放在陶罐中加水生煮羹饮或烤饮。这种茶,虽然苦涩,然而滋味浓郁,令人陶醉、回味,比起早期的含嚼来,风味与功效都胜过几筹,日久,人们自然地养成了煮煎品饮的习俗。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我国西南部茶的原产地,茶叶不仅作药用、食用、品饮,而且还被上流社会奉为珍贵的贡品、礼品和祭品,茶叶的用途开始多样化。

 

    “秦人取蜀,始知茗饮之事。”巴蜀一带是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秦“取蜀”后,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的交流,也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饮茶风习的向东延伸。

 

    西汉时,饮茶之风兴起。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之家的一种高雅的消遣。王褒《僮约》“烹茶尽具”之句,生动地反映了茶叶为社会上贵族豪绅和士大夫所享用的情景。

 

    三国时,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茶代酒的风习,并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张揖《广雅》中就有我国最早探索烹茶的记载。茶在煮饮过程中添加佐料,酿成了含芳蓄精的风味,提高了茶的吸引力。这是茶之为饮的又一拓展。

 

    到了两晋、南北朝,饮茶相效成风。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通饮料。尚茶品饮习以为常,“坐席竞下饮”,“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以茶遣兴,已成为社交上的待客礼仪,并为一些文人士大夫视为象征养廉、雅志、修身的美德。

 

    到了唐朝,茶事兴旺,饮茶蔚为风尚。茶圣陆羽的卓越贡献,更推动了饮茶之风的普及和茶叶品饮艺术的提高,迎来了“比屋皆饮”、“投钱取饮”的饮茶的黄金时代。犹如《封氏闻见记》所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品茶成为人们风雅的文化生活之一。

 

    文成公主嫁藏,带去了饮茶之风,茶与佛教进一步融合,布道弘法,同时成为西藏喇嘛寺中空前规模的茶的盛会。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到了宋朝,饮茶之风大盛,正如李觏所说:“……君子小人靡不嗜之,富贵贫贱靡不用也。”茶叶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茶还进入了“琴棋书画烟酒茶”的行列。社会上的“斗茶”、“茗饮”及茶馆文化崛起,被誉为“盛世之清尚”。同时,煮茶开始向泡茶演变。

 

    元、明、清至今,饮茶之风,久兴不衰。不仅饮茶区域、人口日益扩大,而且烹茶与品茶方法日臻完善。

 

    随着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加速了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煮煎为主逐步向沸水冲泡为主的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洌、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诱人的茶汤,令人尽情地领略茶的天然的色香味品性的真谛。

 

    历代社会名流、文人墨客以及僧道佛教界人士,烹泉煮茗,品茗议文,讴歌吟诗作画,以崇茶为荣,对饮茶风尚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唐人吕温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一文中,对茶推崇备至,称:“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

 

    茶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把茶对人体的生理与健康效果作了极其生动的概括与描述,并认为饮茶后可使人进入“通仙灵”的奇妙境地。

 

    明人顾元庆在《茶谱》中指出:“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疾、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深刻地揭示了茶对人体的功效与魅力,以及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分离的关系。

 

    清代乾隆皇帝是位品茗行家,嗜茶如命。他曾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一语道出了茶在皇室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代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对品茶有独到的功夫与见解。他认为,饮茶是一门学问,有功夫、“茶感”的人,才能真正品尝、享受到高尚的茶风与意蕴。

 

    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在谈到饮茶时说:“我爱喝茶,茶是我每日必备的饮料。像所有中国人一样,我从早到晚,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茶。”“倘若我得挥笔对茶赞颂一番,我要说,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我还要说,如果没有杯茶在手,我就无法感受生活。人不可无食,但我尤爱饮茶。”

 

    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随着社会文明和饮茶文化的发展,饮茶之风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角落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茶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茶,以其特有的魅力,还与世界各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茶叶作为饮料向海外传播的历史,已很久远。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饮茶之风,已通过种种途径,传播到中亚、西亚和南亚一带,并逐渐延伸和发展。

 

    隋唐以后中日佛教往来频繁,形成了“茶禅一味”及饮茶哲学与禅道文化,并从中演化出以“和、敬、清、寂”为内核的烹茶与品茶的神圣礼仪。

 

    16世纪以后,我国饮茶之风引起了西方人的浓厚兴趣。

 

    17世纪,嗜茶的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以后,成为英国第一位饮茶皇后。从此,饮茶风靡英国,并波及欧洲、美洲、澳洲,乃至西北非、中东非。

 

    茶的神玄功效,被国外人士视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稀罕而高贵的奢侈品,成为人们追求、向往的饮料。令饮茶之风,步入了“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维妙境界。至今,饮茶风行全球,并成为我国人民奉献给世界上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几亿人口的最实惠、最益健康、最大众化的文明饮料。(中国茶网)

------分隔线----------------------------